汉唐尚武的风光与宋朝转折
汉唐时期,士子们能文能武几乎是标配:人人怀抱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想,不仅笔墨功夫要出类拔萃,弓马战阵也要拿得出手,甚至流传着不少文武兼修、封侯拜相的佳话。然而等到了宋朝,这份尚武之气却慢慢变成了一种“禁忌”,士子风骨大变,转而拼命追逐科举功名。有人说,是宋代皇帝“重文轻武”造成的,也有人说,是朝廷害怕读书人手握兵权会威胁自身安全。究竟是什么让士人丢了武艺,甚至连皇帝都看着不顺眼?
朝堂上炫剑术?皇帝:快滚回家!
在宋真宗登基后,就出现过一次“奇葩”事件。当时有位进士金榜题名,高兴得当场给皇帝展示了一手行云流水的剑术。宋真宗起先看得津津有味,甚至欣赏得不得了,没想到转眼就冷下脸,让这位进士“滚回老家吃老米”,啥好处都没捞到。
原来,宋真宗担忧万一真赏了这个“透着杀气”的进士,满朝读书人一窝蜂地学起剑来,那可就不妙了:武将扎堆儿、军权集中,对宋皇室岂不是一大隐患?与其任他开风气之先,不如彻底“封杀”武艺在士林中的地位。
被嘲笑的落榜生,转投西夏竟一步登天
不是每个有武艺的读书人都能忍受“歧视”。有个叫张元的士子原本殿试失利,科举名头也不管用了,加上身边人冷嘲热讽:“见过皇帝还落榜,是不是长得太丑?”张元一气之下干脆走另一条路:像汉唐豪杰那样拿起武器,想凭军功建功立业。
结果他去投军被文官韩琦一句话给怼回:“读书人岂可当下贱武夫?”脸面被踩到脚底的张元怒火中烧,直奔西夏投靠蛮夷李元昊。结果人家欣赏他的本事,立马高官加身。张元一番运筹帷幄,竟率西夏击溃了韩琦麾下宋军,七万多人阵亡。张元还趾高气昂地赋诗讥讽,痛击大宋门面,并在诗后洋洋得意地写下自己一大串西夏官衔。很快,他官拜国相,昔日读书人“弃文从武”后反倒在异国混得风生水起。
科举扩招,这才是读书人的“金饭碗”
也许是官方意识到了潜在的“人才流失”,或是朝廷本就想使读书人对军权兴致缺缺,宋朝迅速让科举扩招——你能参加殿试,便是天子门生;考中进士,还给你稳稳当当的金饭碗;再往后,连举人都不再过期,秀才都能被视作人上人。至于以前那种“君子六艺”得样样精通?拜托,光读书就能赚到钵满盆盈,当官发财、光宗耀祖,难怪大家只想窝在书斋里埋头苦读。
弓箭就是“玩物丧志”?文官眼里的另类笑柄
你以为读书开了挂,就没人再多看武艺一眼吗?也不尽然。比如嘉祐二年的状元章衡,文采超群,却也兼修射箭,居然还能让利箭连续中靶心。出使辽国时,更是一箭震慑辽人武士。按理说,这是给大宋长脸啊!可文官们却嗤之以鼻——在他们眼里,骑射简直“玩物丧志”,读书第一,习武是“脱离正道”的标志。章衡如此能射,反倒被鄙夷。
更“离谱”的小由基:家教严到差点毁了前程
还有一位更猛的状元——陈尧咨,被称“小由基”,因为他箭术神乎其技,百发百中。宋仁宗原本很中意他,让他与辽国对峙,还能在前线建功立业。谁知陈母得知此事怒不可遏,亲手拿戒尺把儿子打了个半死:“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以读书为荣,你还想跑去当武将?丢人不丢人!”就这样,北疆高官之职被母亲一棍子撂翻。陈尧咨因为会射箭,也被文人群嘲。欧阳修干脆撰写《卖油翁》,意在贬低他的武艺,说白了就是一句话:“这不就熟能生巧么?没什么值得炫耀。”
崇文抑武:对有才有武艺的人来说,是奖赏还是桎梏?
综观整件事,宋朝从皇帝到文官,都形成了一种“只要念好书就行,刀枪剑戟交给别人去摆弄”的风气。对想两手硬、既能文章风流又能驰骋沙场的士子来说,这无异于当头闷棍。有人不服气,就像张元那样选择另投他朝;有人选择忍耐,像陈尧咨那样被母亲一顿胖揍;更多人干脆收起弓箭,做个老老实实的小文官。由此,也就形成了宋代“文官至上”的奇景,直到后世仍余波不断。
这背后究竟是对国家安全的顾虑,还是对士子权力的牢牢掌控?真相或许很复杂。但能够肯定的是,作为读书人,若既能挥笔安天下,又能提刀定乾坤,本是进可攻、退可守的绝佳组合。可惜在宋代,学习弓马之术反倒成了累赘,说到底,还是时代变迁下,功名、利禄、官场生态共同催生的“崇文抑武”大戏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