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为何能主宰三百年?
很多人疑惑:为什么曾一度被视为外族的满清,可以稳稳统治中原三百来年,汉人居然没掀翻这个政权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必须先看清朝究竟“玩”了些什么真本事。
“官绅一体”一起交税,空口儒生靠边站
从前朝开始,各种儒家思想口口声声都要“劝王侯惠民”,结果士绅照样有特权,百姓该交的税一分不少。清朝却来个狠招:把士绅改造为和普通百姓一样纳税,也就是所谓的“官绅一体化纳粮”。这个操作一出,过去的豪门与士族一下子失去了不缴税的“特权护身符”,再想在豪门大户的荫庇之下隐匿人口?不好意思,根本没戏!没有了可以凡事躲在大户背后的机会,要想安稳发展,就只有乖乖按照国家律法来,这等于彻底斩断了那些动辄几百年不倒的豪族根基。
人头税几乎免,永不加赋听起来很香
清朝还彻底改革了“人头税”。早年,普通百姓光是人头税都快压得喘不过气,想想几个人头口径一对上去就要收税,生孩子都得盘算一下。而清朝来了个“永不加赋”,等于换了个说法再也不增人头税。跟以前那种“交完一轮又加一轮”的死循环比起来,对老百姓来说当然轻松不少。
摊丁入亩:取消服劳役,财产税模式时代感十足
清朝把“摊丁入亩”做得更彻底,相当于把人头税偷天换日成了财产税。地多的人多交税,地少的人少交税,变得比过去更公平。从前朝开始推行的王安石募役法、方田均税法等思路,清朝等于把它们再升级。这样一来,老百姓也不用每年到处服徭役了,兵役主要由八旗承担,绿营则募兵有钱拿。这对于传统社会而言,简直是“中产阶层的福音”——至少不用放下农具就被抓去劳役了。
清承明制:坚守明朝没来得及做好的事
很多人喜欢把明清二朝对立起来,其实仔细翻翻史书就会发现,清朝有相当多继承明朝的优良政策,甚至还把一些明朝没能彻底推行下去的改革接着往前推进。就在张居正搞“一条鞭法”脉络下,清朝进一步把改革做深做透。要不是后来西方工业帝国敲开国门,历史走向或许真能五百年稳如磐石。换言之,清朝某种程度上像是一个“第三方视角”,把中国几千年帝制的优点糅合起来做了改良。
八旗兵制:从隋唐八柱国“复制黏贴”而来?
别看满族外表上像是新势力,其实真正的新东西并不多。清朝的八旗兵制,跟古时候宇文泰的八柱国府兵制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:“同乡、同族”打包成一支军队,再进一步宣称他们都是同血缘同祖宗,建立起血浓于水的心理共同体。这样培养出来的“乡族军”,打起仗来往往不争利益,只讲兄弟同生共死的义气,战斗力爆棚。
不过在汉族王朝历史里,“八旗”式的编制也不是没有隐患:常常就是几个强族内部互相瞄着,非要等厮杀到只剩一家才算完。隋唐那会儿的八柱国互斗就是现成例子。但为何清朝的八旗系统却没出现这种大面积内讧?一个原因在于满族毕竟是少数民族,外部压力太大,没法轻易内耗;二来清朝把旗主的位置经常“轮流换”,避免一个旗坐大。再加上清朝更多倚重汉族官僚搞钱粮,而满人主要负责打仗,各自角色分得明明白白,互相牵制,谁都占不着便宜。
满清也防汉?其实也在防自己人
满清对汉人的防备无可厚非,但它对自家人也同样防。最具戏剧性的是,清朝坐天下三百年,满族人口依然不过百万,跟汉族增长速度差不多,并没有出现“满人遍地”的局面。清政府并不允许八旗拥有生产资料,更不准经营丝织等行业,生怕他们“经济搞大了”就长羽翼要飞。可以说,这种“圈养模式”直接让满族与汉族都没有一家独大,清朝皇帝反而稳稳地当起了中间裁判。
有人会问,为什么满清不大规模让满族出去扩张人口?怕的就是一旦放出八旗,各大旗武装有自己独立产粮来源,翻手就可能把皇帝自个儿给抛下。对比南北朝八柱国互斗的往事,满清宁可防着点,也要避免家族火并再次上演。
结语:功过之间,自有说法
清朝能在中原稳政三百年,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运气或者“外族入关就强势”。他们从“士绅同税”“终结人头税”“摊丁入亩”到“借八旗兵制”掌控军权,实际把历朝历代没玩透的改革一口气推了下去。外加严防内族与汉族两头,都别想翻出花来。或许对 “肉食者”而言,谁做皇帝、天下姓什么不重要,只要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就行。满清正是稳住了这个平衡,才坐得那么稳。
回头看,假如没有工业化列强的强势入侵,清朝会不会真的撑过五百年?这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假设,也是一声叹息:毕竟它“玩起真的”,可不止是说说而已。